工程复印纸发展历史详述
工程制图是一个工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高等工科课程中,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该课程是研究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用投影法(可参见画法几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在平面上表达空间物体.
有史以来,人类就试图用图形来表达和交流思想,从远古的洞穴中的石刻可以看出在没有语言、文字前,图形就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思想的工具。从出土文物中考证,我国在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前),就能绘制一些几何图形、花纹,具有简单的图示能力。
在春秋时代的一部技术著作《周礼﹒考工记》中,有画图工具“规、矩、绳、墨、悬、水”的记载。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已运用设计图 ( 有确定的绘图比例、酷似用正投影法画出的建筑规划平面图 ) 来指导工程建设,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图”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和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自秦汉起,我国已出现图样的史料记载,并能根据图样建筑宫室。宋代李诫(仲明)所著《营造法式》一书,总结了我国历史上的建筑技术成就。全书36卷,其中有6卷是图样(包括平面图、轴测图、透视图)这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建筑图样的巨著,图上运用投影法表达了复杂的建筑结构。这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
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2600年就出现了可以成为工程图样的图,那是一幅刻在泥板上的神庙地图。直到公元1500年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将平面图和其它多面图画在同一幅画面上的设计图。1795年,法国著名科学家加斯帕·蒙日将各种表达方法归纳,发表了《画法几何》著作,蒙日所说明的画法是以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作为投影面的正投影法。蒙日方法对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在科技界,尤其在工程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我国在2000年前就有了正投影法表达的工程图样,1977年冬在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公元前323-309年的战国中山王墓,发现在青铜板上用金银线条和文字制成的建筑平面图,这也是世界上罕见的最早工程图样。该图用1∶500的正投影绘制并标注有尺寸。中国古代传统的工程制图技术,与造纸术一起于唐代同一时期(公元751年后)传到西方。公元1100年宋代李诫所著的雕版印刷书《营造法式》中有各种方法画出的约570幅图,是当时的一部关于建筑制图的国家标准、施工规范和培训教材。图1所示为《营造法式》中的一幅,从图可看出,该图已具有正投影法的画法了。此外,宋代天文学家、药学家苏颂所著的《新仪象法要》,元代农学家王桢撰写的《农书》,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等书中都有大量为制造仪器和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器具和设备的插图。清代和民国时期,我国在工程制图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增长,工程制图学科得到飞快发展,学术活动频繁,画法几何、射影几何、透视投影等理论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并广泛与生产、科研相结合。与此同时,由于生产建设的迫切需要,由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批准颁布了一系列制图标准,如技术制图标准、机械制图标准、建筑制图标准、道路工程制图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等。十八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促进了一些国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法国科学家蒙日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平面图形表示空间形体的规律,应用投影方法创建了画法几何学,从而奠定了图学理论的基础,使工程图的表达与绘制实现了规范化。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交通、军事等器械日趋复杂和完善,图样的形式和内容也日益接近现代工程图样。如清代程大位所著《算法统筹》一书的插图中,有丈量步车的装配图和零件图。
制图技术在我国虽有光辉成就,但因长期处于封建制度的统治,在理论上缺乏完整的系统的总结。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又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致使工程图学停滞不前。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绘图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除了国外一批先进的图形、图象软件如AutoCAD、CADkey、Pro/E等得到广泛使用外,我国自主开发的一批国产绘图软件,如天正建筑CAD、高华CAD、开目CAD、凯图CAD等也在设计、教学、科研生产单位得到广泛使用。工程复印纸为计算机绘制的图样示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计算机技术将进一步与工程制图结合,计算机绘图和智能CAD将进一步得到深入发展。